聖者的哲學 -- (又名聖道)
PHILOSOPHY OF THE MASTERS (SANT MAT)
(精簡本) 第二冊
悟明自我(SELF UNDERSTANDING)
原著人:莎溫;盛
序 1
第一章 禪修 2
第一節 靈樂時間(THE TLME OF ELLXLR) 2
第二節 坐姿(POSTURE) 3
第三節 每天的持名修習(DALLY SIMRAN) 4
第四節 禪修時的持名 (SLMRAN AT MEDLTATION) 6
第五節 修觀 (CONTEMP LATLON) 7
第六節 巴贊 (BHAJAN) 8
第二章 死亡(DEATH)與活時修習死亡法 (DEATH AND DYING WHILE LIVING) 9
第一節 死時和死後的情形(WHAT HEAPPENS AT THE TLME OF DEATH AND AFTER) 10
第三章 愛的階等 (THE STAGES OF LOVE) 12
第一節 愛的四個必要條件 (FOUR THLNGS ARE NECESSARY IN LOVE) 12
第四章 戀愛者 (ALOVER) 13
第五章 美德 (VIRTUES) 15
第一節 苦行 (AUSTERLTLES) 16
第二節 潔淨 (CLEANLINESS) 17
第三節 謙卑 (HUMLLLTY) 17
第四節 真誠 (TRUTHFULNESS)〔注7〕 19
第五節 知足 (CONTENTMENT) 20
第六節 概要 (SUMMARY) 20
序
「聖者的哲學」又名「聖道」,爲印度「貝雅期」的聖者上師,莎溫‧盛所著。於一九O三至一九四八年間,莎溫‧盛上師在印度的「德拉」弘揚聖道。著者是一個偉大的聖者。書中所述是基於作者本人的內在經驗。
原著以印度「龐遮」文Punjabi寫成。原文篇幅相當長,是關於「聖道」的基本知識的一套完整的百科全書。此書被譯爲英文,並於一九一八年出版面世。美國的Johm ll.leeming Jr先生將英文的原著精簡。此精簡本中含有四冊。此書是leeming先生的精簡本中第三冊的中文翻譯。此中文版我們稱它爲第二冊。再者,我們將原書中此冊的第一章移於書末,變成第五章。注解爲譯者所加入。
此書是關於弟子如何「澄靜心智」和「悟明自我」的方法。書中所述之法與所有其他的完美的聖者們的教訓相符無異,是同出一轍的。正如中國大儒陸象山(九淵)所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第1章 禪修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聖者們教導:我們若欲有靈修上的進步,每天必須奉獻二個半小時來修習禪觀。這只占我們整天時間的十分之一。此段時間中我們應從世俗事務中引退,而奉獻於契證真主。
上師們傳授的禪觀方法,在實踐上能有益意念的專注於內。這段時光中如是修習,才是我們人生的真義。
當我們拜訪長輩或上司時,尚且心存尊敬及儘量心無旁貸。但當我們專注於坐禪以憶念上帝時,有多少遊綠妄念──甚至不潔淨的念頭一一在意念中出現呢?我們如此對待上帝是多麽的不正當啊?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呢?
自無始以來,人們都是向外追求的;以感官跟外界接觸。其中舌、眼睛和耳朵是注意力受外界吸引的三個主要的感官。 我們用舌來跟世人講話和溝通。我們用舌來重復我們對世間事物的思想和意見。從此途經世間的印象進入我們的心意識(mind)和知性(intellect)裏。 我們用眼睛觀看,世上各種事物的形象便進入腦海。我們用耳朵來聆聽世間的聲音。若我們不斷的聆聽著這些聲音,便會與之合而爲一。[注1]
我們腦海的印象百分之八十三是經由眼睛傳入,百分之十四經耳朵傳入,剩下來的百分之三是由於其他感官的感受。當我們的注意力不向外時,外界的印象便不能傳入,這樣回光返視,便能契證真理。這是聖者們時常教悔我們於禪觀(meditation)時要閉上眼睛和耳朵的原因。
當我們要將意識向內流時,會常常受到世俗的思想的紛擾。這是由於長久以來感官持續地傳入各種印象所引致。所以,家務事、公事、商店、各種場所,和我們所熟知的親戚、朋友、敵人等等的形象會從意識中放射出來妨礙心念的定止。它們的排除是靈性提升的第一步。 潛意識中所藏的印象會在我們禪定中浮現,此種印象的排除是靈性提升的第二步。行者(devotec)跨越此二步後,始能真正的回光內向。
舌的言語能力應該用於持名(simran)。眼的視覺能力應該用於觀想上師。耳朵聽的能力應用於聆聽聲流(soundcurrent)。此三者是絕對必要的,是禪觀的成功之論。以下對此作詳細說明。 經書中對禪定的利益有詳細的說明。當凶災惡難臨途,當別無幫助求援,當被敵人逼切地追尋,當被親友離棄,當所有希望都已幻滅減,當末路窮途,若你仍然懷念上帝,你會安然渡過。神是弱者的力量。他是永恒的。經由上師的夏白德(shabd)我們可以認識神。 一個人可能擁有很多王國;他治理的領土遼闊;他享用奢華;他擁有許多果林亭園;他享有多種特權;他甚至於咨情欲樂;但若他心中不意念神,來生必失人身。 當一個人窮愁缺食;當他身無分文;當他落魄失業;雖然如此,若他心中有神,他將虞匱不乏。
當一個人被操心和焦躁折磨;當疾病纏身爲家事煩擾,當被哀傷所打擊;當他遊蕩徘徊而無家可歸;即使如此,若他不忘禪觀真主(meditation of the lord),他會得到內心的安穩與和平。 “……爲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身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爲你們的財寶在那裏、你們心也在那裏。”[注2]
若弟子依靠上師傳授的正法修習禪觀,他會內證妙鏡。靈體之流(soul urrents)本來流散穿梭於身體每一毛孔,會從九個洞中撤回而收集於第十扇門(Tenlh Cate)[注3]中。此門位於兩眼的中間。身骨體會麻木而完全失去知覺[注4]。弟子開始看到靈界的境象;他看到星星、太陽和月亮。弟子經證這些境界後,便能於定中看到上師的光明體,(rndiant form)。自此而後,上師的星光身(radianl form)。便永遠伴隨者弟子,而且引導著弟子的靈魂[注5]升上高層的靈境。最後將他帶回上帝的宮廷。弟子的意念專注於這燦爛的形象,便能令它顯現不滅。修習禪觀將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驅除,禪觀的修習將我們從生死輪回中釋放出來。禪觀的修習除去障礙和困難,除去快樂和痛苦。二元(duahty)脫落。意念的塵垢被磨滅。神的名(Cols name)的光輝因而顯現,弟子便能永侍上師足下。他在主的宮廷贏得榮耀,度過妄想的汪洋,得到永恒的教贖。
第1節 靈樂時間(The Tlme of Ellxlr)
諸多聖典中描述:清早的時間是吉祥的時光。這段時間是屬於神的。夜間的最後三小時被認爲是靈樂時間(Time of Elixir)。“聖者在夜間保持醒覺。世俗的人於此時追求感官和凡世的欲樂。屬於神的人利用夜間憶念他。二種人都是醒覺的。但利用夜間憶念神的人有福了。” 山士、伊、塔比士(Shams -I-Tabriz)說:“夜間是親愛的主出現的時光。”於 此時貪睡的人自我剝奪了一個大大的恩典。我們應于白天工作,夜間則應用來愛主和奉獻給主。所以整個晚上應該用作與主靈交。整個世界沈沈大睡,但弟子晚間應 在上帝足下修禪定。所有時間都可修習禪定。我們應該利用適合自己的時間。但早上黎明之前和黃昏日落之後特別有益於習禪。此二段時光剛好日夜交替,將日和夜 連接起來。靈性之流(spiritual currents)於此種時間中特別強而有力。在日間我們致力於世間事務。所以剩下來奉獻給主的只有晚上的時間了。飽食後或胃部漲滿時不宜於禪定的修習。因此時身體的精能(body cnergies) 正在用於消化的程式上。禪定時宜空腹。于清晨時胃是空的,因昨天傍晚的飲食已經完全消化了。再者,我們白天辛勞,傍晚時自感疲倦。所以必須睡眠來驅除疲 勞。因此只有在後半夜才能清醒地習禪。靈樂時間從淩晨三時開始。此時身體跟精神都已回復舒暢平靜,正宜禪定。因此,夜間之後半部能利益習禪。
在晨早的時間中,精神尚未被世間的憂慮所侵擾,因此易於入定。在靈樂時間中,我們心智清明,又未被一天中的煩擾的擴散所襲。於清晨我們非常接近神。于此時由禪習觀所得的定力(coneentrntion)對整天的工作都有影響,因爲整天任事都會精神專注的原故。在前半夜所修習的禪觀像樹木的萌芽。而直後半夜所修習的禪觀則像樹上已熟的果實。於此時,我們得到神的恩典。
約翰.黑藺(John S Iiayland)所著的《基督的生命》有如下的敍述:
“印 度晚上的一個小時的光陰,此時比第一線曙光還要早一點點。當星光是那樣的清晰和接近,在霧茫茫的大地上照射著。樹木靜悄悄而友善地環立。剛睡醒的小鳥還未 發出聲音來。整個世界好像那麽有勁、活潑地傾聽、渴望著。於此刻,可見和不可見之間的紗幔是那樣稀薄。永恒之美和真理跟靈魂(soul)的隔間差點兒便消失了。”
世界沈沈大睡,保有神的人仍然清醒,他們在憶念上帝。他們「染上神的愛底顔色」。“你曾用去成千上萬的晚上,以求滿足你的欲望與渴求。但若你爲了「愛人」而不寐,還有什麽災害能夠降臨你身?難道你不知道,靈性之王(spiritual kings)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在夜間求得的嗎?
“爲了萬物的施與者你應保持清醒。不必擔心因爲沒有睡眠而精神疲累,因爲此時生命之泉(Fountain of Life)在 流動,由它而來的瓊漿玉液能令你精力恢復和提高你的意識。所以,不要睡眠。每天早上「神的聲音」呼喚你。經由聆聽他的聲音,所有憂慮和煩惱都會消失掉。意 識中所有的邪惡的印痕也會被清洗掉。夜裏切勿睡眠,於此時成千上萬的生命在接受(支撐的)生命力。如滿月一樣,至尊的上帝從最高的天界下來賜給他的弟子恩 典與慈悲。“夜間易於獨處。「愛人」在我們靈內,這是多麽美的時光啊!「名(nam)」的聲流(Sound Currents)在四周回響著,在夜靜中更是清晰易聞。若你熱切地渴望與主相會,就應知道黑夜正如「愛人」長長的黑髮,散落處處。若你夜間沈睡不醒,應是何等羞愧啊。”
換言之,你應該實行此「道」,由此得以會見你的「愛人」。愛神的晚間禪定不寐,在清晨時刻光其如此。他們持念他的聖名,因而得以排除痛苦、憂慮、焦躁和紛爭。
第2節 坐姿(posture)
坐姿(posture)意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身體穩定於某一姿勢。「哈達」瑜伽術(Ilatha Yoga)描述有極多的坐姿,其中有名的共八十四種。修習這些坐姿饒有益處,因能幫助行者得定,行者亦能除去肉身的病痛和軟弱。
可是,瑜伽行者們雖曾修習此八十四種坐姿,但仍得不到解脫。此類瑜伽的修習並不能令行者排除淫欲和其他惡念。此類修習主要功能在利益色身,但不能領往「神的證知」(God-roalizntion)。明顯地,若不能對症下藥:是徒勞無功的。這些坐姿的修習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但卻沒有多大益處。所以「聖道」(sant Mat)並不重視這些修習。
我們首先考慮那種坐姿最易於將靈體之流(soul currenls)帶回「眼中心」(the eye center)和得到定止;此種坐姿也應該同樣適應於小孩、青壯和老年人。在開始靈修之前我們必須心智清醒,這是很重要的。行者應洗一個澡來驅除困倦與懶惰。若情況不允行者最少應該洗手、腳和臉,然後盤腿而坐。背部要直但不可僵硬或鬆懈。脊椎(spinal column)必須要挺直。坐的地方應是硬的平面。行者不應背靠牆或椅子。應注意不要掉進昏沈或睡眠。若果準備做一個長時間的打坐,行者變可以用一個背靠。
無論行者採用何種坐姿以作靈修,此種坐姿切不可造成身體的不安。採用的坐姿應能便利行者忘記身體的存在。聖者們都是採用一個容易而自然的坐姿。他們不認爲「哈達」瑜伽的各種坐姿對靈性的提升是必要的。聖者們採用的坐姿能令靈體之流從色身的九個孔中退回到二眉之間──此處是靈體(soul)的總部。
利用這個坐姿我們能獲得很好的靈修成果。雖然,我們的靈體之流,從身體的九孔中流散於世間事物,由此得以收集於眼中心而上升。我們的靈魂(soul)因而得以在第十扇門(達士溫和Dasowandwar)中接觸到「名」(nam)或「真理」(truth)。最後我們的靈魂到達「刹朱、汗」(sach Khand),於此處自我、我執、貪念、欲望和肉欲都離開了,生死苦輪亦已停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