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修觀 (contemp latlon)
 

眼的視力功能應該用於觀想上師的形象
“The power of the sight of the eyes should be used in contomplating the form of the Master”


衆所周知,當我們在思考某事物時,其形象便在我們心眼中出現。這是很自然的。每個人思考事物時也同時觀想其形狀。
 


當 我們閉目時,便會看到世間的景象如家人、孩子、爐竈和家宅、財富和擁有物;我們不斷地詳思世間和世俗的事物,結果是我們腦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沈溺其中。因此 故我們緊緊地被世務所困。我們不知道怎樣觀想上師的形象。我們要觀想的這一位是超乎三界之外的。只要我們還未遇見「她」,我們又能觀想誰呢?
 


有 些人詳思古代聖人的圖像。這樣觀想的只是物質的和沒有生命的物件而已。圖像和偶像都是沒有生命的,它們不能將行者引領上升。只有一個常常到靈境的「她」始 能引領我們到靈境去。經由觀想古代聖者的形象我們獲益很少。這些聖人的圖像大都不是真像而只是我們的想像吧了。再者,崇拜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是被禁止的。 聖人的圖像或照片無疑地可以提醒我們思念上師,但它們的功效亦僅止於此。只有一個活在世上的上師始能賜恩典給我們。
 


所以聖典中強調我們必須觀想一個與神是一體的活在世上的上師。如此修習會令人獲得寶貴的利益。上帝從上師身上顯現出來,因爲上師就是神的化身。因此觀想上師就是觀想上帝,崇拜她就是真正的服侍主。


於初階,觀想上師的色身像是必須的,往後,弟子便可觀想上師光明體(Radiannt Form of the Master),此光明體在靈境中恒伴著弟子。其後此體溶入夏白德中,而夏白德就是它的本體。


閉 上眼睛時,你看到的只是黑暗。此種比沒有月亮的夜晚還來得漆黑。當靈體從外在回收心於內時,星星、太陽和月亮便會出現。越過這些後上師的「光明體」便會出 現了。上師的出現並不是隱秘的,有閃亮的光從「光明體」放射出來。靈魂無可抗拒地被吸引住。事實上,這情景是很難描述的。

當我們內觀,可以見到上師的光明體時,(於此時)_我們的定力已經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坐姿,也開始聽到內音了。這樣,「聲音之流」(Sound Current)流動著而行者耽於「音流」的樂受中。此時心意識會熱烈地沈醉於夏白德中。(16)


上師的光明體住於每個真正的弟子之內。當靈魂從外收集而入內,渡過星星、太陽和月亮後,它便看到他的光明體。太陽和月亮的光都是來自他的光明體。能入內的人都可看到他這個美妙的形體。


聽到對上師的美麗的人身的描述時,我們已經感覺到他是多麽美妙。但如果在內觀中看到他的顯現,我們會發現他還要美麗一千倍。夏菲士(llafiz)對上帝說:「啊!我心愛的。我聽過很多故事描述你的美麗。現在我在內裏看到你了,我看到你比這些故事還要美一千倍啊」。


當光明體在內出現,弟子的注意力應該專注於此,專注的程度是他整個的溶入於此體,而再也不能區分是弟子他自己還是上師。
 


我已變成他,而他變成我。我是身體而你成爲我的靈魂、我的生命。無人能說他和我是分開的個體
 


根據聖典中有關靈魂的描述,當觀想法(Contempla-tlon)完全成就時,弟子、觀法和神都溶合爲一。被崇拜的與崇拜者成爲一體。就像蝶蛹的變成蝴蝶而失去蝶蛹的身份。這樣的境界被名爲溶入上師(merge in the Master)。但上師本身早已溶入上帝,結果是弟子亦溶入上帝。你的思念常在何物,你便成爲此物。


我們不借助梯子便不能爬上城牆。同樣的,我們不觀想上師便不能達到上帝。禪定的修持將我們從物質世界帶領到星光(Asrral)世界,從星光到理的(Causal)世界,然後超越理的世界而到達神。


上師的光明體只會在一個純潔而且誠實的心中出現。他的光明體不能住在一個不純潔的心理面。夏菲士說:
這樣的「內觀」是上師的恩賜,要有上帝的旨意才能獲致。世間的學問和思考不能令我們證知上帝;後果是靈魂不斷地被此世間所縛。


優波尼沙(Upanishads)(17)裏面說:心念的純正和清潔是觀想(contemplation)和禪修(meditation)必要的先決條件。行者內在和外在都必須純潔。
 
由持名和觀想的修持,弟子開始自動地憶念上帝(18),也因此堪能看到內在的靈境。戀愛著上師的形體的人與上師盤結在一起,他忘掉了他的身體和世間的一切。


上師是永離生死的。一個意念專注于上師的形體的人──一個隻愛上師,不愛他物的人──誰能令此人回轉於紅塵呢?
 


觀想上師的形體有很奇妙的福報。思念上師形體的人會得到世間和超世間的榮耀與光榮。他們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滿足。落入上師,他們成就了「證知上帝」。


6 巴贊 (Bhajan)


耳朵聽的能力應該用於聆聽音流
“The power of hearing---of the ears should be spent in listening to the Sound Current “


前二個靈修的方法(即持名和觀想)修成後,此二法便引至第三個靈修方法,名叫巴贊。

修「持名」法圓成時,行者便能達致「觀想」。當「觀想」圓滿時,「聲音」便自動被醒起。聖者們稱此修法爲「巴贊」。


巴贊意指聆聽內在的「聲流」。聖者們亦稱此法爲「夏白德」瑜伽(Shabd Yoga)。此法的修習是靈魂或「靈魂的注意力」的修習。此「聖樂」是要經過「寫勒」(即靈魂或靈體)才能聽到。此修法喚起無始以來久睡的靈魂而帶給行者悅樂。


夏白德是通往「神的證知」(God-Realization)的金剛大道。經由此道弟子到達主的殿廷,此殿廷即刹朱、汗(Sach Khand)。于此處行者便不會有任何障礙。他持續地聆聽「夏白德」而常沈醉於其中。「負面的靈力」(the Megative power)和「幻象」(19)都遠離「夏白德」而不敢經過此弟子的路。
 
「夏白德」真正是主的音樂,聖典中大大的強調聆聽它。此法是歌頌主的榮耀的方法。它是不用彈的「樂章」。夏白德是「一」,而它示現於萬物之中。它支援著整個宇宙。
 


心智(mind)是 無法被控制的,便算你嘗試上百萬種普通的修持法門。過去的瑜伽士用盡他們的方法都失敗了。知識份子從哲理的討論和嚴格的評論中沒有得到什麽。隱士們的各種 苦行都是徒勞無功。學者們用盡他們的知識,但只靠知性和聰穎,他們不能摧伏「心智」。聆聽「音流」是唯一可控制心智的不貳法門。此外別無他法。


真正的智慧是由修習「持名」和「巴贊」而得。聖樂永不休止地奏鳴。行者經由聆聽它而開始愛主。如是修習才是真正的崇拜主。但要有上帝的旨意,我們始會在心中接納它。


「夏白德」的寶藏不能從閱讀聖典中獲得。書中只有「夏白德」的描述。我們可以讀或聽所有的聖典,但這並不等於上帝的名字底甜美的音樂。在「靈魂」還未接觸到內在的「聲音」時,它是無法知道「實相」(Real-ity)的。正如鳥兒模仿別人的歌唱,但不知歌曲的意義。
 
「內在的樂曲」不停息地回向著。此「樂」是永恒的。雖然,日夜不斷地,它在(每個人)內鈴響著,我們還是依舊貧窮。我們得不到這個寶藏。它潛埋、隱藏在我們裏面,但直至我們離開人世時還不醒覺它的存在。我們永不在意于發掘此寶藏。只有當我們遇到一位上師,聽從他的批示修持後才能知道它,而解開物質和靈識的結。


要成功地修習巴贊,行者必須是一個完美上師的弟子。「聲音」只在上師的崇敬者(即弟子)內顯現出來。當持名和觀想修習圓成後它才會出現。當弟子溶入「夏白德」,他便證入不能描述的真理。
 


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聲音」呢?上帝是我們真主。在他的殿廷中,「聖樂」回響著。當弟子將他遊蕩的心靜定下來,加上得到上師的幫助得以接近達士溫和(Daswan Dwar即第十扇門),於此處他得欽「生命之甘露」(elixer of life)。于此處上師降下「神祺」而「聲音之流」樂鳴著。夏白德於是在行者身中示現。聆聽它行者得以摧伏心意識,而身體的廟堂亦被昇華。
 


當心智聆聽「夏白德」時,其悅樂令行者入神。一個將自己的意識跟「夏白德」連結一起的人已經越卡爾(20)的控制範圍,因此他終止了無始以來的生死苦輪。神的名住於心中,他跟神調合。而靈魂溶入主內。
 


我們在心中觀想上師,在舌上有他的聖名,在眼裏存著他的形象,在耳內鳴著聖曲。我們完完全全地整個人沈醉在記憶他之中。我們的心念和理性──它們的整個結構──完完全全的染在永恒地憶念他之中。此人在神的殿廷贏得榮耀和光榮,而實現了(人身的)人生的偉大使命。


附注:
「注1」讀者可以比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所述耳根圓通,「反開開自性」的法門中「合流亡所」的境界。
「注2」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三節。
「注3The Tenth
Gate即第十扇門,亦名達士溫和(Daswandwar),其他九道門爲眼睛、耳朵、鼻孔各兩、嘴一個,和腹部下兩孔。
「注4」讀者可比較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卷九所述。
「注5」靈魂即英文soul字。Soul字我們有時譯爲靈體,有時譯爲靈魂。在此譯本中,「靈體」跟「靈魂」互用,並無分別。
「注6」讀者可比較永嘉大師證道歌中的「比來塵境未曾磨」。
「注7」原文是“dyed in the hues ofllis (gods )love”
「注8」原文作“As we think so we become”
「注9」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四章第四節。
「注10」指對神的愛。
「注11」即每天修習要準時而且不要間斷。
「注12」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中有類敍述:「….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間同於草木」。
「注13」原文作:“Soul is of the essense of the Lord ”
「注14」原文是:“As ye thind so ye decome ”
「注15」於此外讀者可以比較佛教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注16」譯者按:讀者可以比較禪坐者耽於禪悅。
「注17」優波尼沙是吠陀經之一部,論人與宇宙之關係。
「注18」如華教淨土宗的行者,也有「不念自念」的境界。
「注19」幻象,原文是Maya即幻象(illusion)、幻相的意思。
「注20」卡爾(Kal),是聖道(Sant Mat )用辭,意指魔王,在聖道中卡爾亦三界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erts Luo 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