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能源與氣候 政府層級應拉高

http://e-info.org.tw/node/42701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朱淑娟
 
2009年全國能源會議閉幕後,能源局會後表示「圓滿落幕」,且「不負全民期待」,結論將引領台灣邁向 永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環保團體則在會後批「能源會議不及格,對政府很失望」。雙方對會議評價出現巨大落差,未來能源政策如何在民意支持下往前走,政府 恐怕得拿出更有說服力、並足以信賴的政策。

民間對能源會議不看好,首先是自1998年以來,政府已開過三次能源會議,每次都洋洋灑灑得出不少結論,但最後真正落實的少之又少,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也年年增加。會還沒開就令人信心不足,也難怪環保團體要向政府喊話,「台灣不缺能源會議,只缺政治決心。」
會議結論要逐一落實或許真有困難,但如果每次各界熱心參與、字句必較的結論都無法落實,未來政府再舉行相關會議將失去正當性。


能源會議 應有傳承


而且按理說,三次能源會議應有歷史傳承的意味,也就是說這次會議應是上次會議的延續,應將上次會議做一總檢討。為何有的結論能做到、有的不能,為什麼、有何困難、需要什麼資源加入等等,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因應時局及環境變遷做行動修正。
但這次會議卻像是突然冒出來的會,看不出與上兩次能源會議的連結關係,因此在討論基礎上變得模糊不清。


會中也有學者質疑,這次能源會議舉行方向不明,不清楚此時此刻舉行會議的目的何在、為因應什麼而開?是因應年底哥本哈根能源會議?還是因應我國因氣候改變可能的災難?一個目標不明的會容易流於各自表述,無法聚焦。


缺乏權威性數據


另外這次會議不同團體各自提出各種數據,不同數據之間差異相當大,例如國家排放多少、再生能源比例多少、能源使用與產業關係等等,不同數據出現在同 一場合,令人難以適從。如沒有一個整合性的數據為基礎,與會者就無法在同一基礎上往前走,當場也有學者建議,官方在會前就應整合出一個權威性的數據。


這次會議無庸置疑是為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挑戰,核能當然是一個選項,但並非唯一,但會議卻出現大批擁核學者為核能辯護,最後落入擁核、反核論戰。尤 其最後在毫無共識下,行政院長劉兆玄突然自行宣布「核能是邁向低碳社會的過渡選項」,當場引發環保團體抗議,匆匆散場,留下一個不圓滿的句點。


此外,呼應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期待,這次會議也花了不少時間在討論再生能源,然而對於再生能源未來角色定位、應佔總能源配比目標、政府應投入多少內部及外部資源才合理等等並未深入討論。最後演變成再生能源業者來踢館,倒像是利益團體的護盤大會。
能源會議 應有國家安全格局。


政府是最後決策的制定者,能源會議的格局應站在國家利益的最上位。但這次會議卻發現政府的角色不見了,最後變成台電、中油、業者、環保團體的辯論大 會。只 要是國營事業說做不到的,一律被排除在共同意見之外。如果最後結論是在遷就企業做得到、做不到的狀況下形成,又如何能得出具前瞻性、有國家視野的結論。


許多國家已逐漸展現對溫室氣體減量的決心,美國環保署在聯邦高等法院強制要求下,上周正式宣布六種溫室氣體對現代與未來人類健康有害,同時認定釋放這些氣體的排放源應被管制。


反觀我國環保署,至今堅持「二氧化碳不是空氣汙染物」,無法在任何環保法令中規範管制。包括台電等排放大戶也常以此為藉口,在環評大會或其他談判場合主張政府無權管制企業排放溫室氣體。試問,自己都不承認的汙染物,要求別人減量,如何能說得理直氣壯?


此外,如今人類面對的是能源短缺、暖化造成災害的危機,許多國家都已將能源管理位階提升到國家安全、國土防災層次,例如英國成立「能源與氣候變遷 部」,就 是將能源與氣候放在同一平台思考的最佳例子。而我國的能源、氣候、環境職掌分別散落在不同部門,而且位階都很低,尤其能源局放在經濟部下,思考難免只侷限 於經濟角度。


這次能源會議已將研訂《永續能源基本法》納入共同意見,是好的開始,如果能在這個視野下重新思考未來國家永續能源、因應氣候變遷的因應之道,這次能源會議也算有了小小的成果。


【參考資料】
U.S. EPA 23-Apr-09 "Proposed Endangerment and Cause or Contribute Findings for Greenhouse Gases under the Clean Air Act"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berts Luo 123 的頭像
Roberts Luo 123

Roberts Luo 123 的部落格

Roberts Luo 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