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 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 News-Content/0,4521,110514+ 112009091700422,00.html

我們周一不食肉
  • 2009-09-17
  • 中國時報
  • 【蘇小歡】

 


 臺灣「周一無肉日」連絡平台,將在九月二十一日成立。 這是臺灣本土的原創產物,連絡平台的義工工作一段時間後, 才知道,國際間也有他人在推行,辯證出一種異地同鳴的效果。


 國際間最知名的同行者,是披頭四合唱團的歌手保羅.麥卡尼。 但事實上,能將「每禮拜選一天無肉」 的觀念構成民間公民社會的一種運動的,我們認為,臺灣的機會, 比一般國家高。其原因為,從籌畫到接近宣布成立,平台義工發現, 這樣的觀念,在臺灣,是一種「面」的覺醒,而不像在國外, 可能只是一種「點」的萌發而已。 這也許和臺灣社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全素, 是堅定的無肉人口且影響了他們四周的人有關。而於國外, 如西方社會,雖然環保意識可能較為先進, 但無肉人口主要以環保人士為基底,一旦碰到對環保沒有感覺的人, 可能就此止步。


 而不論以環保理念出發或以「少殺生」理念出發,我們都觀察到,「 每禮拜一天無肉」,它和拒菸運動、甚至和垃圾分類, 有一種有趣的同質關係。


 在過去,於一個室內討論事情,「你不想抽二手菸,你就得出去」, 當時人人把這個情況視為「理所當然」,彼時作夢也難以想像, 有一天,室內有人不想抽二手菸,那麼,是「抽菸的那個人,出去! 」更不要論,現在若有人在三個人以上的室內工作場所抽菸, 吸者將有「被判刑」的風險!董氏基金會於一九八四年成立, 後來又於一九八九年創立「亞太地區拒菸協會」,結合亞太各國, 共同推動反菸的力量,迄今約二十五年,歷經無數次的抗議與陳情, 才有今天「立法禁菸」的成績。


 反觀「垃圾分類運動」,時間就縮短得多。十年前, 如果家中垃圾送丟之前自己動手作「垃圾分類」, 必然會被視為社會怪胎,而於今,不作「垃圾分類」, 可能才會被視為社會怪胎,且在二○○六年,政府也公告, 不作即可能遭罰。兩個完全相反的觀念作反轉,這一次, 可能只用掉十年時間。時間縮短一半。


 試觀拒菸運動和垃圾分類,好像都和「進化」與「理性主義」 有一點關係。進化,乃因人們為從抽菸的時髦感與快感, 通過科學實證,最終知道「其實傷害遠超過獲益」;垃圾分類亦然, 因通過科學實證,知道不作分類,固然取得一時之便,但於人於己, 禍害也是超過好處太多。


 而即使知道科學實證的結果,畢竟「抽菸、不作垃圾分類」, 都有一時之便可享,何以願支持者,仍占多數? 也許此乃理性主義的哲學家說的,人都有「理性之光」。 即人不必透過經驗或者說知識,就有一種天生本能, 知道是對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尚有某些人表面上仍做不到── 就覺得有義務去做,這種義務感,到達一個程度, 就會形成社會風氣,加上以集體力量「罰、禁」, 就能在社會上落實。


 同樣,少肉多素,進入「低肉品消費」的社會,也是一種進化。 遠古游獵時期的原始人,三餐都要靠出外狩獵而得, 後來進入農業社會,情形於是改觀。這樣的進化過程, 也是呈現出一種直線型的圖標。


 形成一個「低肉品消費的社會」,確實對地球的困境有極大幫助。 畢竟為了供應地球人肉食,亞瑪遜熱帶雨林, 已經被砍伐掉百分之七十。美國農業署曾公布資料, 一英畝農地約可收成一萬公斤的馬鈴薯,但若用來栽種牛的飼料, 再來餵養牛隻,則只能生產七十五公斤的牛肉。 民眾可以從這個簡單數據,知道製造出一公斤的牛肉, 對大地消耗的成本,有多高。


 通過這樣的科學實證、進化與天生理性,我們相信,這一次的「 周一無肉日」和「垃圾分類」一樣,有一天會被認為「理所當然」, 而且,這一次,所用的時間,會縮得更短!(作者為「周一無肉日」 平台發起人,曾任自立報系總主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berts Luo 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